长期从事打井工作的人们,总结出了一套观察地势走向的学问。例如,“山扭头,有水流”,意指在山的走向拐弯处,低洼地带往往是雨水聚集之地,长期渗入地下形成水脉。此外,“两沟相交,泉水滔滔”,即两条山沟交汇处也是寻找水脉的理想地点。
2. 避开断层与背斜
断层和背斜地带是难以取水的。断层表面脆弱有裂缝,水会下渗;背斜山体中间岩石较硬且高出平均厚度,打井徒劳无益。相反,向斜地带水渗入岩石底部,打井效果显著,不仅工作量少,而且水源不断。
二、察看植被生长,寻找生命之源
1. 草木茂盛之处
水是生命之源,有水的地方植被通常较为茂盛。在田地里,同时播种的作物,若某块区域秸秆仍然青葱,而其他区域已发黄,则该地下可能有水脉。
2. 苔藓与青苔的指示
山脚下、岩石边若长有苔藓或青苔,且雨后经常有水流出的地方,往往会有水源。这是因为这些植被需要稳定的水源才能生长。
三、利用季节温差,观察地表现象
1. 夏季凉爽之地
夏季时,地面温度较低、久晒不热的地方,通常水量较大。尤其是日久淤塞的水塘,挖深后往往能出水。
2. 冬季白霜与雾气
冬季结冻后,地面裂缝处凝有白霜,或早晨雾气直升的地方,地下水位通常较高。这是因为地下水受地壳保护,温度相对稳定,与地表形成温差,从而产生这些现象。
四、借助现代科技,精准定位
1. 物探找水仪
现代科技为打井找水提供了更精准的工具。例如,核磁共振找水仪和天然电场找水仪,通过分析地下构造和含水条件,帮助确定井位和含水层深度。这些仪器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形,快速分析地质构造,确保打井成功率。
2. 地质剖面图分析
自动成图打井找水仪能够一键操作生成地质剖面图,显示地质构造及变化情况。通过曲线图和剖面图,快速了解含水层、裂隙、断层等具体信息,为打井提供科学依据。
五、综合地质条件,科学判断
1. 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
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直接影响地下水的储存和分布。山脉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特点,地下水资源通常丰富;而平原区地层稳定,地下水储存较困难。砂岩透水性好,能大量储存地下水;页岩、泥岩则致密不透水。
2. 地下水埋藏深度与补给条件
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浅,储量越丰富。同时,地下水补给条件也是重要因素。雨量充沛的地区自然补给充分,地下水储量较大;干旱地区则相反。